关于心静的佛家语录大全
1、诸法不相到,当处解脱。
2、不逢出世明师,枉服大乘法药。
3、佛性本来是真如,不须再求真。
4、前际无去,今际无住,后际无来。
5、佛法在日用处,吃茶吃饭处,语言相问处。
6、无量善事,菩提道业,因一事增,谓不放逸。
7、时时自觉,念念自知,事事心安,天天惬意。
8、因迷而为众生。诸佛心是众生心,因悟而成诸佛。
9、四大如坏幻,六尘如空华。自心为佛心,本性即法性。
10、心莫作放逸,圣法当勤学,如是无忧愁,心定入涅盘。
11、向外驰求,不知摄心返照回光,如是学佛,殊难得其实益。
12、佛身者即法身也,从无量功德智慧生,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。
13、参禅人须下大疑情,心中有不决了处,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。
14、参须实参,见需实见,用须实用,证须实证,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。
15、能常省察,则一句亦有余,不能省察,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。( hTTPS://wwW.juZIKu.nEt 句子库 )
16、一切诸法皆如幻,本性自空那用除。若识心性非形象,湛然不动自真如。
17、佛即心兮心即佛。心佛从来皆妄物。若知无佛复无心。始是真如法身佛。
18、心无所住,随处解脱,内外根尘,悉皆销殒,若一切无心,即无所住也。
19、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,即身便是菩提华果。 佛法以心为本,以身口为末。
20、但学无心,顿息诸缘,莫生妄想分别,无人无我,无贪嗔,无憎爱,无胜负。
21、若欲见佛,须是见性,性即是佛,若不见性,念佛诵经,持斋持戒,亦无是处。
22、不着能行所行之相,是即我法双空,并空亦空。由凡夫至究竟觉,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。
23、佛称医王,又称空王,即谓能医众生执实之病耳。本无一切法,离即是法,知离者是佛。
24、夫众生处处执着,一言执着,便有能所。就能执一面言,无非妄念。就所执一面言,便是诸法。
25、嗟末法,恶时世,众生福薄难调制,去圣远兮邪见深,魔强法弱多恐害,闻说如来顿教门,恨不灭除令瓦碎。
26、闭目不见色,内心动虑多,幻识假成用,起名终不过,知色不关心,心亦不关人,随行有相转,鸟去空中真。
27、认得心性时,可说不思议。了了无所得,得时不说知。 诸法如梦,亦如幻化。故妄念本寂,尘境本空。诸法皆
28、清净无染是戒;知心不动,对境寂然是定;知心不动时,不生不动想,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,乃至善恶皆能分别,于中无染得自在者,是名为慧。
29、念佛无非念自心,自心是佛莫他寻。眼前林树并池沼,昼夜还能演法音。人人自我天真佛,昼夜六时常放光,别起眉毛观见得,何劳特地礼西方。
30、吾有一躯佛,世人皆不识,不塑亦不装,不雕亦不刻。无一滴灰泥,无一点彩色,人画画不成,贼偷偷不得,体相本自然,清净非拂拭。虽然是一躯,分身千百亿。
31、心外见法即是外,若悟自心,即离生死,即是涅 盘 。 佛与众生,唯止一心,更无差别。此心无始以来、无形无相,不曾生,不曾灭,当下便是,动念即乖,犹如虚空,无有边际。
32、世间万事莫非对待,于此中,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,既皆相形之事,则是一切虚幻不实,有即非有矣;然而不无幻显现,非有而有也。顾既超乎其表,是为不着,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,此大智也;随顺其中是为不坏,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,此大悲也。
33、以生死事在念,则心术已正。心术既正,则日用应缘时,不着用力排遣。既不着排遣,则无邪非。无邪非,则正念独脱。正念独脱,则理随事变。理随事变,则事得理融。事得理融,则省力,才觉省力时,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。得力处省无限力,省力处得无限力。
关于心静的佛家语录大全(2)
1、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。
2、能不起念,一切相不离自离。
3、凡迷者,迷于悟;悟者,悟于迷。
4、举心动念,即乖法体,即为着相。
5、真性空寂,本自不生,今则不灭。
6、知见一切法,心不染着,是为无念。
7、非有之有为妙有,非空之空为真空。
8、一切无心无住着,世出世法莫不皆尔。
9、由凡夫至究竟觉,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。
10、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,即名了了见本心也。
11、不着能行所行之相,是即我法双空,并空亦空。
12、以一切觉故,当知菩萨,不重久习,不轻初学。
13、时中,遇物应缘处,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。
14、直心直行,直取无上菩提,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。
15、空心静坐,百无所思,以为究竟,即着空相,断灭诸法。
16、诸法缘生者,谓一切法本来无生,但由因缘聚会,假现生相耳。
17、司空本净禅师:「佛是虚名,道亦假名,二俱不实,总是假名。」
18、临终之际,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,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。
19、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,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,此所以有贪嗔也。
20、真心无相,不来不去,生时性亦不来,死时性亦不去,湛然圆寂,心境一如。
21、信得心及,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,全世法即佛法,全佛法即世法,平等一如。
22、古德云:「将山河大地转归自我,能如此,便有独立自由份,生死轮回,皆不相干。」
23、欲得作佛去,不舍众生心,但莫污自性,即是解脱义。 圣人求心不求佛,愚人求佛不求心。
24、道由悟达,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,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,其小因缘哉。故宜操铁石心,截生死流。
25、有生有灭,即落于有,不生不灭,又落于无。真如本心,生而不生,灭而不灭,即是真如不变,不变真如。
26、不见垢法可厌,不见净法可求,不见众生可度,不见盘可证,不作度众生心,不作不度众生心,是名最上乘。
27、譬如蜂采花,不坏色与香,但取其味去,比丘入聚然,不违戾他事,不观作不作,但自观身心,若正若不正。
28、闭目不见色,内心动虑多,幻识假成用,起名终但是,知色不关心,心亦不关人,随行有相转,鸟去空中真。
29、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,心若不强名,妄情从何起?妄情即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随心自在,无复对治,即名常住法身。
30、性乃本具,万古恒常,非由因缘聚会而生者也。此真如体无有可遣,以一切法悉皆真故,亦无可立,以一切法皆同如故。
31、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,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,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,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,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。
32、舍一切烦恼是布施,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,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,与诸法离相是精进,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,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。
33、无心之心如恒河沙,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,沙亦不喜。牛羊虫蚁践踏而行,沙亦不怒。珍宝馨香,沙亦不贪,粪尿臭秽,沙亦不恶。
关于心静的佛家语录大全(3)
1、不忆一切法,乃名禅定。
2、但求一席安心地,谁与龙蛇论是非。
3、智人调心不调身,愚人调身不调心。
4、一切善恶皆由自心,心外别求终无是处。
5、万缘俱绝者,一切法性空,一切处无心。
6、却物为上逐物为下,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。
7、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,自观自在,守本真心。
8、知心无住,即是修行,无住而知,即为法昧。
9、诸佛真语,以心为宗。众生信道,以宗为鉴。
10、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,当下便见,拟思则差。
11、妄本无体性,如人作梦,梦时非无,醒来了不可得。
12、高峰禅:「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,又如逆水行舟。」
13、心体离念,离念相者,等虚空界,无所不遍,法界一相。
14、嗔心暴烈,不发则已,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,亦不暇顾及。
15、道贵无心,禅绝名理忘怀泯绝,乃可趣向回光内烛,脱体通透。
16、赵州:「佛之一字,我不喜闻,自性无名,心佛众生,皆是假名。」
17、假借四大以为身,心本无生因境有,前境若无心亦无,罪福如幻起亦灭。
18、如如者,无心之心,离一切相,众生诸佛更无差别,但能无心,便是究竟。
19、当令心如虚空,超然尘表。虚如空者,不住相是也。 施不住相,福如虚空。
20、沩山禅师云:「生生若能不退,佛阶决定可期。」 佛性本来是真如,不须再求真。
21、古德云:「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,能如此,便有独立自由份,生死轮回,皆不相干。」
22、自性若悟,众生是佛,自性若迷,佛是众生。 离相为离念之方便,离念为离相之究竟。
23、取相之病若除,则内而五蕴,外而山河等一切法,便如楞严经所说咸是妙净明心净明体。
24、百千法门,同归方寸,河沙妙德,总在心源,烦恼业障,本来空寂,一切因果,皆如梦幻。
25、譬如寒月,水结为冰。及至暖时,冰释为水。众生迷时,结性成心,众生悟时,释心成性。
26、平常心是道,趣向即乖,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,坦荡荡,圆陀陀,孤__危峭,不立毫发知见。
27、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,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,作此解者,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。
28、因迷而为众生。诸佛心是众生心,因悟而成诸佛。心如明鉴,万象历然。佛与众生,其犹影像。涅 槃 生死,俱是强名。
29、傅大士偈云:夜夜抱佛眠,朝朝还共起,坐起镇相随,语默同居止,纤毫不相离,如身影相似,欲识佛去处,只这语声是。
30、知心无住,即是修行,无住而知,即为法昧。住着于法,斯为动念,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。 无所住,不染不着,如人有目及日光明,见种种法。
31、与外不染色声等,与内不起妄念心,得如是者名为证;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,名无证;得无证时,亦不得作无证想,是名无无证。(无证无无证,是名毕竟证。)
32、空之处,灵知不昧,即此空寂灵知之心,是汝本来面目。 道元圆成,不用修证。道非声色,微妙难见。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不可向人说也。唯有如来能知。